联网适老化改造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、公共服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。在公务员考试申论和面试中,这一话题融合了民生保障、数字治理、老龄化社会应对、科技向善等多个热点维度,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现实针对性。以下从背景、意义、问题、对策及答题思路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,助考生全面掌握该热点。

PART.1 背景链接:数字鸿沟下的“银发困境”
随着数字化社会快速发展,移动支付、线上挂号、网络购票、健康码出行等已成为生活常态。然而,大量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或APP而被排除在“数字生活”之外:
典型案例:老人因无健康码乘公交受阻、医院自助机前手足无措、不会手机点餐只能干等。
数据支撑:截至2020年3月,我国60岁以上网民仅占整体网民的6.7%;而60岁以上人口已超2亿,“十四五”末将突破3亿。
政策回应:工信部启动“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”,首批推动115家网站、43个APP进行适老化改造。
PART.2 政策意义:双赢之举,彰显治理温度
1. 民生关怀,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
适老化改造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,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。从“被遗忘的群体”到“可参与的主体”,增强其社会融入感与尊严感。
2.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
打破技术壁垒,实现政务服务、医疗、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所有年龄群体的全覆盖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包容性社会的重要一步。
3. 助力银发经济发展
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巨大,适老APP可激发其线上消费意愿,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。倒逼企业研发适老智能产品(如一键通家电、语音助手),带动“银发科技”产业升级。
4. 体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
不再“一刀切”推进数字化,而是兼顾不同群体需求,体现政策的人性化与温度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缩影。
5. 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
提升用户体验,赢得老年用户口碑,增强平台粘性。避免“唯流量论”导致的短期行为,回归服务本质,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统一。
PART.3 现实问题:改造仍存“形似神不似”
尽管政策已推进,但实际成效尚不理想,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改造不彻底仅首页字体放大,二级页面仍复杂;操作流程未简化。功能冗余干扰弹窗广告频繁、诱导下载多,老年版仍“关不掉、退不出”。普及率低用户不知晓“老年模式”存在,入口隐蔽,切换困难。 缺乏统一标准各APP适老版本差异大,操作逻辑不一致,老人难适应。 安全风险高老年人网络识别能力弱,易遭诈骗、信息泄露。
PART.4 对策建议:系统施策,协同推进
1. 政府层面:建标准、强监管、优服务
制定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设计指南》,明确字体大小、对比度、操作流程、广告限制等技术规范。建立“适老化认证”制度,对达标APP给予流量扶持或财政补贴。加强监管:落实《广告法》规定,严查弹窗广告关闭难问题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提高违法成本。在医院、车站、银行等场所保留人工窗口,提供“帮办代办”服务,实现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运行。
2. 企业层面:以用户为中心,提升产品适老性
设立“适老化产品经理”岗位,引入老年用户参与产品测试。推出“标准版+老年版”双模式自由切换,优化交互逻辑,减少跳转层级。运用AI技术实现语音引导、操作提醒、防骗预警等功能。
3. 社会层面:共建共治,营造支持环境
社区开展“智慧助老”培训,子女“数字反哺”,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。媒体加强宣传,普及适老APP使用方法,曝光不良应用。鼓励高校、志愿者组织参与适老化改造公益项目。
4. 技术赋能:用科技弥合鸿沟
利用大数据分析老年用户行为习惯,优化推荐算法。发展无障碍辅助技术,如屏幕朗读、手势简化、远程协助等。
PART.5 公务员考试答题思路指引
申论写作结构参考(议论文)
标题:《让科技有温度,助银发越鸿沟——推进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的思考》
开头:引用“医院自助机事件”引出数字鸿沟问题,点明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。
分论点:
1. 适老化改造是回应民生关切的“暖心工程”。
2. 是推动数字包容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“关键一招”。
3. 是企业责任与社会治理协同共进的“双赢之举”。
结尾:升华主题——“科技发展的速度,不应以抛弃一个群体为代价。唯有让技术服务于人,才能真正构建人人可及、人人受益的数字社会。”
面试答题框架(综合分析类题型)
表态:充分肯定政策初衷,指出其积极意义。
意义:体现治理温度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。
问题:形式化改造、监管缺位、使用门槛高。
对策:政府牵头定标准、强监管;企业优化设计、提升体验;社会协同助力“数字反哺”。
升华:老龄化社会已至,适老化改造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。
互联网适老化改造,表面是APP界面的改变,实质是发展理念的转变——从“技术中心”走向“人本中心”,从“效率优先”转向“公平优先”。这既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命题方向,更是未来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。我们应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政策逻辑,做到有高度、有温度、有深度地表达观点。

